今年以来,市人社局紧跟市委、市政府对优化营商环境的思路与要求,创新举措,精准施策,突出民生保障、人才支撑和产业发展三大功能,实施稳岗位、保用工、降成本、减负担等一系列措施,开展“劳动力市场监管”指标落实工作,为我市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激发市场活力贡献了人社力量。
一、就业形势保持稳定
积极落实社保“缓减返”政策,累计减征失业、工伤保险费1.98亿元,缓缴社会保险费2.28亿元,发放失业保险稳岗返还补贴4088万元,发放社保补贴、开业补贴等就业补助资金1.11亿元。大力开发公益性岗位,新安置就业困难人员1582人,城镇“零就业家庭”动态保持为零。新认定市级创业孵化基地、农民工返乡创业示范园区、示范项目等32个,发放奖补资金160万元。发放创业担保贷款5.55亿元,带动就业8876人。开展网络招聘403场,服务企业6000余家次,提供就业岗位15.57万个。在依托金融服务机构、就业服务信息网络、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三结合”模式打造零工市场、零工驿站35家。许昌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揭牌开园,已入驻企业15家。
1-11月,全市城镇新增就业4.98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6.9万人,新增农民工返乡创业1万人,分别完成省定目标的102.4%、384.6%和288.1%。
二、社会保障体系日趋完善
连续第18年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保险待遇,人均月增加115元;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每人每月从110元提高至115元。
截至11月底,全市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参保人数达到417万人次。三项社会保险基金总收入79.32亿元,支出70.31亿元,累计结余41.52亿元。
三、人事人才建设不断加强
落实“许昌英才计划”,为518名高层次人才发放政府奖励资金1544.8万元。组织我市99家用人单位参加第五届中国·河南招才引智创新发展大会网络招聘,提供就业岗位2232个,吸引4750名人才求职,达成引才意向1210人。推荐许昌职业技术学院2人成功入选河南省职业教育专家。
开展新型学徒制培训3701人,完成1200人省定目标的308%。开展补贴性培训57587人,完成5.5万人省定目标任务的104.7%。为满足疫情常态化防控需要,率先完成17812名核酸采样人员大规模培训。
截至11月底,全市共完成各类职业技能培训15.36万人次,新增技能人才12.79万人,新增高技能人才3.67万人,分别完成省定目标的128.1%、142.2%、122.6%。
我市现有专业技术人员达到18.6万人,其中正高级职称803人,副高级职称1.5万人,中级职称5.9万人,初级职称11.2万人。
四、劳动关系更加和谐
研究出台《关于防范化解农民工工资支付风险的若干措施》,建立治理欠薪长效机制。在全省率先出台了《关于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保障权益的实施方案》,切实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保障权益。启动电子劳动合同签订工作,进一步优化用工环境。
劳动保障监察部门检查各类用人单位692家,涉及劳动者5.16万人,补签劳动合同2677份,为4941人追回工资待遇3478.27万元,劳动保障监察举报投诉案件结案率和拖欠农民工工资举报投诉结案率均为100%。各级调解仲裁组织依法处理劳动争议纠纷1581起,为1671名当事人维护经济利益2593.65万元,调解成功率79.15%,结案率100%,在全省名列前茅。
五、公共服务提质增效
以“人社服务快办行动”为抓手,持续推进政务服务事项“清、减、压”,在各级基层窗口实施人社服务“好差评”,人社窗口处理业务22万多件,受理政策咨询7万多人次,其中不见面审批事项占99.15%,政务服务好评率达99.99%。
建成投入使用65个“社银一体化”服务网点,全市累计发放社保卡473.14万张,开通人社领域应用102项、惠民惠农财政补贴37项,为第三代社保卡开通了乘坐公交功能。
2022年12月21日